Nuffnang Ads

Monday 16 November 2015

将来你老了,指望谁?听听一群老人的实在话


【一群老人的实在话】

有一个自己的窝,不到死千万别丢;有一个老伴,好好相伴;有一个身体,自己保重;有一个好的心态,自己快乐!

老了,我们已经老了!只不过我们现在身体还好,头脑清醒,老了,指望谁!要分几个阶段来谈。

第一阶段
退休以后六十岁到七十岁身体比较好,条件也许可。喜欢吃就吃一点,喜欢穿就穿一点,喜欢玩就玩一点。不要再刻薄自己,这种时日不多了,要把握住。钱把住一些,房子留住,把自己的后路退路都安排好。

孩子经济好是孩子的努力,孩子孝顺是孩子的感恩。我们可以不拒绝他们的资助,不拒绝他们的孝敬。但还是要依靠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第二阶段
七十岁过了没灾没病的,生活还能自理,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要知道这是真老了,慢慢地体力精力都会不行的,反应也会越来越差,吃饭要慢——防噎,走路要慢——防跌。不能再逞强,要照顾自己啦!

不要再去管这管那,管儿管女,有的还去管第三代,管了一辈子,该自私一点,管管自己啦,一切都要悠着点,帮助打扫打扫,把自己的健康的状态保持得尽量的长一点。给自己能够自主生活的时间尽量的长一些,不求人的日子总好过。

第三阶段
身体不好了,要求人啦!这一定要有所准备,绝大多数人都逃不过这一关。心情要调整好,要适应。生老病死人生常态坦然对待。这是人生最后一段没有什么好怕,早有准备就不会太难过。

或是进养老院,或是用人居家养老,量力而行,酌情而办,总会有办法,原则就是不要磨子女,不要给子女心理、家务、经济添加太多的负担。自己多克服一些,我们这一代人什么苦什么难都经过,相信我们人生最后的旅程也会坦然度过。

第四阶段
自己头脑清醒,身体疾病缠身无法治愈生活质量极差时,要敢于面对死亡、坚决不要家人再抢救,不要亲友做无谓的浪费。

【老了怎么办】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一直认为,80岁以上的老人,不需要限制他们食物清淡,不必减重,吃的下比较重要,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可以吃到自己认为的人间美味,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些。限制老人不能做这吃那,是违反人性的,也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事实上,越来越多科学证据显示,老人要吃好一点,吃胖一点,让他具有多一点对抗疾病,对抗忧郁情绪的能力。我愿,每个老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美好的最后一段人生,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一个人的老后

几个老友约了要碰面;忙得不想参加的我本来说了个不,但想到人生过了一天少一天,老朋友能见就要多见。还是把时间空了出来。我们的聚会,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讨论预立遗嘱,大家想的都差不多:三反(反电击、反插管、反气切)一要(要树葬)。我们看透生死,无非是想让人生简单一点,不给人添麻烦。

寂寞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无论是谁,最后都是一个人。

女儿几次问我为什么不找个伴,妳不怕以后一个人哦。要怎么样才能让爱我的人不要为我担心,我是真心喜欢这样的日子。前半生爱恨交织,太累了。一个人养小孩,又马不停蹄地工作,到处爬格子,这人生真的很辛苦。事到如今,我只愿省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到了这等年纪,生活里总有些习气。老实讲,是不容易改变也不容易相处的,男人、女人都一样。年纪大了,自己伺候自己就够瞧的了,还要去适应另外一个人?太想不开了呀。

为了不要寂寞就去找个伴,我觉得还挺不划算的。我的意思是说,你找了个伴,也不见得就治得了寂寞,但肯定增加麻烦。有幸福的婚姻是件美事,但我觉得人生常常是时机问题。少年夫妻老来伴很让人羡慕,但过了那阶段再去勉强凑合,就得三思,因为事情可能很复杂。更何况,咱得现实一点,图个年纪大了互相照料?别傻了,历来只有女人照顾男人的多,见过几个男人照顾女人的故事?

我是想的透彻了。四十五岁之后做了收心操,心态上和生活方式上早已朝向一个人的老后做准备;你做了这样的决定当然就要承受这个决定的结果。我是被迫成为一个人的,但是让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是出于我主动的选择;人生至此,我已经不想改变。

我只是想让人生简单一些,不想再花功夫去跟人磨合;我想我是错过了。至于寂寞…我想,那已内嵌在我的人生里头了,不是哪个人能解决的,那就Let it be…

结语:
俗语说的好“有理财就不穷、有计划就不乱、有准备就不忙”,身为老人预备军的我们,是否做好准备了?只要事先做好准备,日后就无须忧心老后生活。

要准备的第一件事就是能老健,平时就要注重三养:吃得营养、注重保养、要有修养。

第二是老居:与其和儿孙同住,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不如独自享受单身之乐,无论都市或郊区,住最适合自己的地方。附近有你喜欢的餐厅!

第三是老本,既然养儿已无法养老,为人父母的也只能自立自强了,老本一定要保得好,不进棺材前ㄧ定不分家产。

第四是老友:有个好朋友、好饭友和伴侣一样重要,平时要广结善缘,多认识各类朋友,是单身贵族享受生活的一项秘诀。

总之,不管你是长寿的欧吉桑或欧巴桑,到最后都是一个人,这句话一点也不悲凉,也不可怕,全看你如何安排生活,全看你有没有成熟的心理。喜欢就值得去做,别忘了,这辈子就只这一次,遇到好康的或是幸福的事,可别总是期待留给下一代。

Friday 9 October 2015

What Dad Told Son


I was having a meal with my friend, Dr. Anand, an Indian National who is a Permanent Resident in Malaysia. He was been working in a local hospital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nd loved Malaysia for its weather, diversity of food and culture.
We were talking about the state of youth and how they use money, when he shared with me what his father taught him. Now in his 60s, this advice has served him well and he has enough to retire to a simple lifestyle that he had planned for.
Whilst today’s clarion call for retirement planning is to start saving from the day you start work, this one had a different angle and the story is worth telling.
Dr. Anand’s father was a government accountant during the British rule in India. The position was a privileged one as he handled the country’s money. His father was also a very prudent, highly ethical and disciplined person.
When Dr. Anand started working and received his first pay check, his father sat him down and shared this tip with him.
Dr. Anand had studied very hard to get his degree in medicine and become a doctor. Working life is going to be a long journey before retirement, so for the first 2 years of his life, he should spend his salary on:
1.      Investing in good work clothes and accessories
2.      Plan an affordable holiday break
3.      Spend on things he likes which he can afford i.e., movies, books, gadgets, etc.

After 2 years, in year 3, he should put aside 30% of his monthly salary for retirement. “Put aside an amount you need to replace worn out clothes and accessories. Start building an emergency fund for rainy days. You may start saving for a car which you can afford to maintain without any parental aid,” his father added.
It was such a simple tip and easy to follow. Dr. Anand is rather a disciplined man himself and for that, he was rewarded with a life where he can afford the things that he planned for. He has enough to retire today, but continued to work because he loves what he do and the income that he is earning now gives him the little luxuries in life every now and then.
Don’t get me wrong, Dr. Anand is still a very prudent man. On an ordinary day, he will have simple meals and dresses in shirts from departmental stores. But he likes his creature comforts in terms of good working and casual shoes, a good bottle of whisky and a nice car to whisk himself around.
How can the young adults today extrapolate that to their lives today? Well, EPF already gives you a minimum of 23% savings. You have SOCSO which covers you for accidents and injuries going to, during and going back from work.
What you will need is to top up another 7% of your income in the form of savings which you can choose to invest. The Government has in place the Private Retirement Scheme (PRS) which invests in unit trusts. If you are in your 20s, the Government will give you a one-time incentive of an additional RM500 into your account if you start one with RM1,000.
Here is a quick scenario to help you:
A earns RM2,500 in her first job. Her take home pay is about RM1,750 after deducting EPF and SOCSO. She stays with her parents and travels to work on public transport.
If she can put aside RM125 per month for her retirement, then plan the balance of RM1,625 for her daily transport and meals as well as her monthly personal care items and entertainment, she will find that she can manage nicely on her starting pay.
This is a very simple illustration. If you need assistance, seek out the services of a Licensed Financial Planner who can help you plan your money management and avoid pitfalls. The fee you pay for this service is worth the pain of huge payments in debts and interests if wrong decisions are made.
My story for the following month will be a ‘Tale of Two Countries’. If you like such stories, stay tuned for the next installment.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by Linnet Lee, CFP CERT TM, IFP® and CEO of FPAM, our regular contributor who shares real life stories of financial planning professionals encountered in her own fascinating journey in the industry.

Friday 2 October 2015

其实钱这一回事,并不复杂。

也许我们的教育程度、背景、信仰、工作及个人心路历程会有异,但我们每个人都共同拥有这一个关于钱的方程式:


在理想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


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自己拥有正数;相反的就不止存不到钱,反而还会欠钱。

当然,调整预算与平衡收入与开销并不容易,在我们辛苦努力后终于存下一笔钱,真正挑战是我们累积存款或财富后才开始。

也许我们身边有些朋友非常节俭,不会胡乱花钱,但却没拥有客观的存款。

掌握处理存款技巧
这个现象其实正是因为他们有平衡预算的技巧和节省美德,但缺乏了管理财富及存款的学问。因此,我们都必须掌握如何处理存款的知识与技巧。

首先,无论我们存下来的存款数目是大或小,这笔存款都面对一些能够让存款给漏掉的风险:

(i)意外与急病
人们都会以乐观的语气说今天不知明天事,可是却没有太多人为这个不肯定做准备。

我们始终选择性的盲目相信自己不会遇上意外或生病,因此见牙医,见医生或修理车等事件都不会出现在我们的预算内。

事实是我们也应为这些事情准备后备基金,为此等不测事件做好准备,那么需要时不会从我们存款中给钱漏出去。

(ii)通货膨胀
辛苦存下来的存款如果没放心思去管理,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日子久了就会遗失掉原本的价值。

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它就是那个静悄悄盗走我们财富的小偷。

基于通货膨胀,生活费会逐年升涨导致存钱能力下降。所以我们应该不时自我学习以图增强制造更多收入的能力。

选对投资抗拒通货膨胀除此外,假设我们用了10年时间省吃省用存下了10万令吉;那么在5%通货膨胀率下,14年后的这10万还在,价值却只等同现在的5万令吉而已。

换个说法,钱,贬值了。在通货膨胀时代,我们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富,把它放在对的地方。

严重疾病
基本上,相信大家都有住院保险,但是却不是每个拥有住院保险的人都有严重疾病的保障。那时可能你只投保于住院保障而已,保单内并不包括严重疾病保障,又或严重疾病保障的保额不够。

许多人都有这一个盲点,就是相信有好过没有,既然住院费用已经有医药卡,就不需要太多严重疾病保障。

你知道吗?如果今天患上严重疾病,在离开医院以后会需要多少的额外开销?

如果必须停工,收入还有吗?需要额外服药治疗,物理治疗等等都会制造另一笔支出,而严重疾病还需要长时间痊愈,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了!

我们也应该考虑拥有严重疾病后的收入保障,因为这将可为我们提供额外收入。


税务
许多人其实不太认真看待这一环,其实一些个人可扣税项目,除了可改善生活,也可以节省个人所得税,比如私人退休基金可让我们有效进行退休规划,也可享有高达3000令吉的个人可扣税款项。

缺乏自律
其实存不到钱最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缺乏自律,这是最为明显不过的一个祸根。缺乏自律是因为自己也不知道需要存多少才足够。

由于我们不清楚应该在这个时候有多少存款,就会掉入以为存多了,可以花一点奖励自己的陷阱。

必须设定长期目标
大部分人都没有为自己设定目标,如果没有长期的目标,也得确保有短期的目标,如一个三年计划。

若没有目标,我们难以知道三年后需要存到多少钱才算达标。

当然,缺乏规划以情绪引导我们做购买决定也是另一个盲点,比如硬硬买了承担能力以外的汽车或房地产,把贷款数目推至太高。

另一个缺乏自律的情况则是因为信用卡依赖症。有了信用卡我们就能够预支未来钱,这不仅为未来增加负担,信用卡利息也成为了额外开销,如果预期罚款等费用,会降低我们的存款能力。


(i)缺乏知识
缺乏知识是导致多数人做错投资,没能力分辨一个计划是真实投资计划,还是一个骗局而掉入有心人的陷阱。

轻则遗失一笔存款后学习宝贵的一课,重则除了被骗去存款外,还会倒欠下一笔债务。

不想受骗不要贪心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没有不劳而获的美食,不想掉入骗局除了要小心以外,更加重要的是不要贪心。我们有很多方法扩大自己的收入及赚钱的能力,别寄望不劳而获,最后可能只是后悔遗憾二字。

善用存款投资
以上为一些普遍上会消耗掉我们存款的原因。

简单来说,最基本的方程式是有着的元素,但如果要与通胀对抗以保住钱的价值,我们必需懂得如何运用法,以让我们的存款为自己增加胜算与筹码。


善用存款进行适当投资可增加收入抵抗通胀效应保住财富的价值



不慎做错决定 输掉本钱时间
所以当我们进行投资时理应切记为存款寻找理想的投资工具。

在这情况下,定期存款的确不适合被选为和通货膨胀抗衡的工具,但是由于我们都需要紧急储备金,所以可以考虑把这款项存放在定存,以在没有需要动用到这笔存款的情况下,也可让它赚取利息,而非白白在虚度光阴

通货膨胀战争有风险
大家必须清楚的一点是,抗衡通货膨胀的这一场并非是没有风险的。

一个不慎或做错决定,就会让我们输掉本钱及时间。

因此,必需了解不同的投资工具可以为自身带来的利与弊,然后才能够做出对自己最适合的决定。

因此,我们都必须掌握如何处理存款的知识与技巧。

财务目标须清晰
我们不时听说投资带有风险,其实纵然是把钱放在储蓄保险,或定存也有某些风险,若把钱托付在股票等工具,又面对着其他类型的风险。

因此,我认为关键在选择那一类的工具,而是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因为只有我们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本身的财务目标后,才能知道要如何投资。


(i)良好的规划
不仅打战需要有良好策略,投资及和通货膨胀做抗衡也需要有策略。我们为自己制定目标后,就需要知道要如何分配财富进行投资。

正是因为有着多种投资工具的原因,分配就显得更为重要。

(ii)选对投资工具
在做好资产分配后,我们也得有武器。一个良好的投资规划,不能缺少良好的投资工具。

假设我们决定把85%的钱投资在股市,而因为缺乏知识及时间下,想把钱投资在股票基金,那么我们就得知道那一家的基金属于良将,而非只是听信代理员或广告的讯息而已。

(iii)作好监管
投资过程一开始后,我们还得留意进展。

通常投放在股票初期,都会有比债券更快速的成长,因此时间过了我们的分配校准就会跑位,需要调回以达成制定的平衡。

往往都会出现的不便,就是当我们通过代理员或银行管道进行基金投资时,在平衡投资组合在时,我们所转移的数额会被征收销售服务费用,大概2%6%,这或会导致一些小小的漏洞,把财富给掉。


免责声明 : 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我们获取建议和咨询。
资料来源 : 梁键铭硕士兼理财师 

Tuesday 22 September 2015

私人退休金计划 (PRS)

 

私人退休金计划(PRS)是什么?
私人退休金计划(PRS)是自愿长期投资计划,特为个人累积退休储备金而设。

谁有资格投资PRS?
任何18岁或以上的人士都有资格投资在PRS。您需要提供您的身份证明:身份证/警察/武装部队证明文件(马来西亚公民)或护照(外籍人士)。

如何享有高达RM3,000的税务减免?
(i) 个人税务减免
个人PRS投资成员将可以每年享有高达RM3,000的应纳税所得额税务减免长达10年。个人税务减免以合计投资(即包括前期费用)计算。

(ii) 雇主税务减免
代其雇员投资于PRS的雇主,其高于公积金局法定税率最高限于19%的PRS投资都可享有税务减免。但请注意的是,雇主税务减免只适用于以公司注册的实体单位。

RM500青年奖励金的资格?
·必须是马来西亚公民
·在一年内投资RM1,000在任何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单一基金,且年龄必须在20岁以上,但不超过31

为什么我们要现在就开始投资?
例子 : 这里有两位好朋友,一位是现在先生,一位是等下先生

现在先生在他20岁就开始他10年的投资计划;然而等下先生选择先享受他现有的生活所以延迟10年的投资计划。等下先生选择在他30岁,财务状况稳定了才开始做投资。

让我们以每个月RM5008%的年成长利率来做个简单的计算吧!

现在先生 : 每个月缴纳RM500长达10年,总共投资了RM30,000

等下先生 : 投资了25年,总共RM75,000

你觉得现在先生还是等下先生会累积比较多退休金呢?.
.
.
.
.
.
.
.
.
.
.
.
答案是...

60岁时,

现在先生的RM30,000投资计划将累积总值RM510,090的退休金!!!

而等下先生延迟10RM75,000的投资计划累积了RM375,872

RM134,000的差别啊!!!

怎么可能啊???

请看看以下图表:

**红色线是现在先生;蓝色线是等下先生

现在先生只仅仅投资了10年,不过他的金钱成长保持稳定同时也优越于等下先生。

你还在等什么??现在就开始你的投资计划吧!

时间就是金钱


欲知更多详情,请联络Wan Khim (pangwankhim@vka.com.my),是位有执照的财务顾问所以能提供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和计划,祝你有美好的一天,谢谢=) 

Monday 21 September 2015

Red Pill, Blue Pill

Reality is harder.  That is the theme from the 1999 movie, “The Matrix”
Take the blue pill and return to a life conditioned by others.  Comfortable but meaningless. Take the red pill and live a real life.  Harsher but fulfilling.
The problem is no different for any of us.  Which to choose?
For most, the blue pill becomes the choice.  Comfortable job.  Quiet neighbours. Well-behaved children.  Good pension.  Orderly society.  Security.  A good life.
Comparing fiction and real life is problematic.  Fiction has to make sense and truth does not.  Reality has more dimensions.
Many people have found that, in the real world, the blue pill wears off.  The company moved to China, went bankrupt, down-sized or just topped out.  Maybe your career became obsolete.  Divorce.  Illness.  Who knows?  What we do know though is that most of the blue pill consumers are ill-prepared for the harsher life.
The red-pill gang do not seek comfort and predictability first.  They take risks.  They trust themselves.  They experience failure.  Probably more failure because the expose themselves to the possibility.  They develop resources to deal with crises.  They are resilient.
For them adversity is just a step along the way.  Most successful people have adversity somewhere in their lives.  Failure defines no one.
Consider these folks who went bankrupt.
1.     Henry Ford, twice before 1903
2.     Donald Trump, 1990
3.     Walt Disney, 1921
4.     Milton Hershey, 1880
5.     Abraham Lincoln, 1833
6.     H.J. Heinz, 1875

Fired from the company they founded
1.     Jerry Yang, Yahoo
2.     Mike Lazaridis, Blackberry
3.     Steve Jobs, Apple
4.     David Neeleman, Jet Blue

Adversity is not your enemy and it may be your friend.  You learn much more when you are wrong.
The problem is that as a society, we have been sold a blue pill hoax that says life should be easier.  Success is possible without risk, effort, deferred gratification, or time. 
Not so, sorry!
The red pill tactic exposes you to adversity and gives you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from failure.  Start early when most of the failures are not life threatening.  It gets harder to make those decision when you have more responsibilities.  Recognize that some risk can be taken away by others.  Insurance for example.
Each of us is Neo.  We need to find our personal Morpheus.  We need a little more knowledge to make the decision that leads to our greatest self development.
It won’t be easy because if you listen careful to the media or politicians or social media, you will discover that some think there is a purple pill.  Like taking both.  Red when you want to be entrepreneurial, blue when you want predictability and leisure.
Taking both does not work.
Try something that has the prospect of success.  Look for your Morpheus.  Everyone needs a mentor. 
Don Shaughnessy is a retired partner in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accounting firm and is now with The Protectors Group, a large personal insurance, employee benefits and investment agency in Peterborough Ontario.


Friday 18 September 2015

银行广告优惠利息, 看到一定拿到吗?


近几年我们都不难察觉到银行好像都更慷慨且大方,原因是我们都会在报章、杂志、电台广告,甚至社交媒体等数码广告平台看见定期存款的超值优惠特高利息优惠等。

有一些比较直率及单纯的客户还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我的定存利息很高,普通利息率是3.2%,我的是4.88%”;有者还会说我的更厉害,达6.88%,还高过公积金

其实依照表面数字来看,这几位客户都没有错,但也肯定不正确,因为在利率的“%”后面他们看漏掉了几个事项:

1.利息率应该是4.88%p.a,6.88%p.a;即为年利,这表示如果把钱放在这定存户头十二个月,你就可以得到6.88%的利息。

2.通常广告或传单内在最高的利率数值旁都带有一个细小的月份数值,例如:第十二个月6.88%p.a,这并不是说你把钱放在这个户口十二个月就会获得6.88%的利率。
6.88%是如果放足十二个月才有,由于第十二个月其实只有一个月时间而已,所以简单来说真正的利率是0.57%6.88%12)。

3.这些定存优惠通常是不同月份会有不同的利率,可能是首六个月3.8%p.a,后六个月则4.15%p.a,那么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是必须知道这些定存的实际利率才可以清楚知道一整年的真正利率。

放越久 利率未必越多
也许广告都会让人有个错觉,就是把钱放越多个月,利率越大;其实并非如此。

现时大部分定存促销都是以“STEP UP”原则进行,以图1为例,即每当完成一个利率周期(cycle),第一个月后获得以3.18%12计算的利息(利息将被存进指定来往或储蓄户头),完成第十个月利率周期就会获得4.88%12计算的利息等。。



以下列子计算,若你把钱存放足十二个月,实际利率为一年4.16%而已(以下附有计算方式)。


最后,有些定存促销可能只列明首九个月的利率,然后再写明第十个月至第十二个月是需要依据届时市场上的利率计算的,在这个情况下,存款者就必须了解利息风险还是会存在的。

本金翻滚 利息不能
从理财的角度来看,定期存款是一种理财工具,在我们决定把财富寄放在每一项理财工具前都应明白该工具是否适合自身的目标及原意,以及其附带风险。

如果只因为广告及听取别人意见介绍,而自己却没有做足功课,到最后只会白白浪费光阴。

要知道在人生中,时间可以是我们的贵人朋友,若没善用它,就会成为一位无情的敌人。

优惠计划附带条件
当然,根据现时大多数的定存优惠计划,都是带有附带条件的。

大部分银行也会列明,这等定存户头的实际利率是只有在本金翻滚的情况下才能获得。

意思为如果首六个月3.8%p.a,后六个月4.15%p.a,如果六个月后没有把本金继续留著,那么后六个月的利率就肯定不是你的。

本金需要翻滚,可是利息是不能够被翻滚的。

继续看回以上例子,首六个月后得到的利息银行是不会存进定期户口,而是会存进客户所指定的储蓄或来往户头。

因此,所获得的利息是不会被带下去计算之后的利息。

此外,有些银行还会以后几个月份稍高的利率的优惠,吸引了不少因不了解实情的客户开设定存户头。

这背后可能有一些条例,例如定存的数额中会有10%20%是会被存放在来往户头(可以说是0%利率的),因此你所存放的款项中,并非100%将会被付与利息的。


评估风险 承担能力
有些条例则是要把一部分的钱放在某一些基金内,那么你就必须清楚明白该基金是否符合你的目的及风险承担幅度内。

你知道吗,每一间银行都代理不一样的基金。

这些基金都不是银行自己生产的。形式上它们也只是与基金公司签有代理合约的企业代理员而已。

通过基金的销售银行就在投资者的资本上赚取佣金。

若某个成长型基金的销售服务费是入场本金的5.5%,那么通常银行都会获得这个5.5%80%100%,因此这也成为了他们不错的另类非核心业务来源。

若银行这些金融机构都不需要分散及扩大他们的业务,那么身为消费者的我们还应该相信传统的思维,把自己辛辛苦苦赚回来的血汗钱,全都只存在银行户头,任由通胀摧毁我们财富的价值吗?

钱进基金去向要明
若是这样,我们就应该响应这些定存优惠吗?可以让定存户头内的钱赚取比非优惠的定存计划稍微高一点的利率之,还可以分散一点到基金。

目前为止,我遇过的都是受害者多过获益者,原因是他们都不清楚钱是放进那一类基金。

由于只是以代理形式为客户提供一些基金,因此基金选择也不会多。

如果该名服务你的银行家只是根据往年或近期的基金表现来作为选择基金的准绳,那么通常也是凶多吉少的。

银行家只负责销售
在我看到的客户当中,我觉得最荒谬的就是该名银行家居然把一位已退休的客户的钱放到贵金属基金(Precious Metal Fund

要知道,这类型的基金风险蛮高,而客户的原意只是要保本之余做到一点分散管理而已。

但是说回来,银行家的责任也只是销售而已,也未必有能力提供咨询,也没有义务提供合适的咨询服务给客户吧,毕竟个人工作表现往往都是依据销售成绩单测量。

上述事件是于2011年发生的事故,相信当时该名银行家是依据该基金与2010年的亮眼成绩(15.81%)作为根据来向客户推销,因此客户就做了该决定。

按顾客需求理财
怎知道,该基金在2011年至2014年的表现是判若两人-22.63%2011),-15.7%2012),-41.21%2013),-11.35%2014);你说这样的错误能够把整个定存优惠的特高利率给覆盖掉吗?

要分散自己的财富固然重要,但是整个过程当中是否有一个能够保持中立,可以依据客户独特的目标及情况再以多项理财工具的方案。

而同时成绩单不是以销售业绩,是以客户利益为基本依据的良伴。

这将会在某个程度上影响你的未来财务及人生方向。

全数放定存失购买力
最后,要记得,我们应该把合适款项存在定期存款以充当紧急储备金(建议最少六个月收入),其余的都应该有一个规划。

在通胀高涨的年代,若把财富全数放在定存,到最后只会和原意背道而驰。

要知道,我们的财富最大敌人和最大风险,其实是通货膨胀和它的后遗症———丧失购买能力。

创富法宝:52周存钱法
这是一个闯关游戏,也是一个实用的理财计划。

这个游戏很简单,其实就是采取阶梯式递增的方式,每个星期挑战自己要比上一周多存一点,可以从每周10元的入门版开始挑战,52周后就可以存到将近13780元。

也能每周试著省下1杯咖啡钱,从100元存起,当你每周都能比上一周多存100元,一年下来,就能为自己存下137800元。

为什么这看似简单的52周存钱法,因为一个有目标、有系统的理财方式,产生巨大威力,看看以下它的好处:

储蓄习惯
存钱容易半途而废,是因为没有在大脑内设下储蓄习惯的指令。

为了让自己加快财务自由的速度,最好在家里准备一个存钱筒,每天都做存钱的动作,培养自己的身体与大脑习惯储蓄的行为。

目标由大化小
存钱目标的金额太大或是预定完成的时间太久,都会影响我们存钱的意愿与动力,因为人对长远的目标总是比较容易轻忽看待。

所以,制订更容易做到的小目标,不知不觉一年下来,就能完成大目标。

理财成就感
在存钱途中,每达成一个理财阶段,适时给自己成就感,存钱的习惯才能长久下去。

不过,成就感可不是做些简单的事,自我催眠就能拥有,看看那些职业运动选手,为何身家上亿却还是那么在乎总冠军?

就是因为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太简单就没有感觉。

利用52周存钱法,不管是每周10元或者每周百元,累积一定的金额,犒赏自己一番,让明年也继续坚持下去。


免责声明
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梁键铭硕士兼理财师 或本身的特许理财规划师,获取建议和咨询。